教育的本真在于滋养
教育是要讲机会成本的。但我们很多家长并不知道;懂教育机会成本的教育者,往往也迫于世态,闭口不言。
很多有情怀的教育人士都说我们当下的教育太功利,大多是在按一些实用价值目标来逼着孩子就范。我们不少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琴棋书画各种特长,并不真心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,而是为了升学路上能加分加码。上了初中,就一切只为了抓分,什么兴趣爱好都放弃了。能抓分也不算坏事,但抓得不顾一切,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,仿佛只有考上重点高中,考上重点大学才是硬道理。而孩子一生最好的发展应该是什么?很少有家长认真去思考过,也许很多家长也很难想明白,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,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。于是,只求别人的孩子怎么过,我的孩子也就该怎么过,只要我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,就算是教育成功了。一路上被简单功利目标驱赶着长大的年轻一代,难免会有狭隘、自私、焦躁、迷茫的不良情态,大学一毕业就没入待业大军,然后家长、孩子一同来埋怨社会。其实,这是一些被功利、短视误导了的家长伙同功利的学校共同造成的结果,无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优势,耗掉了孩子们最宝贵的时光,却没得到应有的教育效益。就教育机会成本而言,可谓血本无归!因此,面对教育发展,我们的政府不只是教育投入的负担很重,精神负担也越来越重。
对于教育,无论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我们的学校,能不能不那么功利,不要动不动就"打造"这样人才那样精英?(有多少社会精英是由教育打造出来的?哪一个精英不是在艰难世事中磨砺出来的?)听一些小学汇报教育成果,通过什么什么课程、通过什么什么教育,打造出了什么“星”,培养出了什么优秀“人才”。小学都把人才培养出来了,还拿初中、高中、大学来干什么?我只想提醒我们的教育者和家长们,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教育。我们的孩子羽翼未丰,体格心智都还很秩嫩,经不起那么重的千锤百炼,经不起那么尖利的斧削锥凿。一代孩子的成长,既然我们交付给了教育,就应该尊重教育规律,就应该回归教育的本真!教育的本真是什么?不是浇灌,不是铸造,不是雕琢,是滋养,是浸润。
教育之本在滋养,养身心,养出人的精气神。
精,即精力,乃人之为人的本元,为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存在的根本。精力充沛旺盛,才有思想的空间,才有行为的力量。青少年时期,是长身体养精力的最佳时期。但我们的莘莘学子,有几个不是疲于奔命?有几个不是精疲力竭?有几个不是成天困倦劳顿强撑着每天透支那薄弱的生命精力?该长个子的时候因长期睡眠不足个子没长高;该长体格的时候因休息运动不足体格不健壮。看看现在的中学生,不是偏瘦就是偏胖,小小年纪就勾腰驼背外加深度近视?他们宝贵的身体缺少滋养啊!错过了身体成长的最佳时期,常常要抱憾终生。中小学的体育,绝不仅仅是课程,而是中小学生身体的保障,生命力的积蓄,幸福人生的基础。养生,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,更应该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。尊重生命的节律,尊重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,养精蓄锐,强根困本,本固方能枝荣啊。
气,即为气质、气韵、气度、气节、气概、气场。这些各种各样的"气"从哪里来?从阅历中来,从生命体验中来,从修为涵养中来。胸有诗书气自华。读书是养气的有效途径。但我们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,喜欢一些无厘头的快餐文化,喜欢在网络上去起哄打围,喜欢成天埋头于手机中,连抬头看天的机会都不多,更别说昂首走路,挺胸做人,当然就更谈不上静心读书,凝神养气了。气短气弱,就难以正心诚意,立德立志。
神,即神采。气定方能神闲,心静方能神聚。我们的孩子们成天心气浮躁,被一些世俗的价值观和功利观引领,左冲右突,苦苦挣扎,心神不宁,很难看到几个孩子每天神采飞扬。他们有太多的作业要去面对,有太多的周考、月考、半期考烦心,大多数的日子都过得忧心忡忡,眼神游离,心神散乱。教育,就应该让孩子们时常沉静下来,用心去体味书中的细节,去品味生活中的人与事,去分辨世事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,去发现去体悟生命中一份份朴素的感动,让清澈的明眸中装满真诚、善良、爱意和期待。
我们的校长、老师、家长,都应该时常保持清醒的认知:教育不等于抓学业,养好身心,是提升学业能力和学业水平的基础,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。
让教育回归本真,滋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!
(西附星辰校长 谭中胜)